静忽有所悟。既然是请客,哪有让客人独酌独饮的理?咳,起码的礼节都忘了。
尚奎不在家,作为女主人理应作陪。于是,静忙招呼服务人员再取一
餐
,坐在桌边。
总理将一瓶茅台推向静,平常
气平淡声调:“听说你会喝酒,今天我们俩一人一瓶,怎么样?”
这才是常里识英奇,淡中见豪侠,静忙不迭摆手:“哎呀,总理,我哪能喝这么多呀?”
“喝吧喝吧。”总理心中有数,知豪饮的人说谦虚话只是随
而不会随
“能喝多少就喝多少。”
总理吃一粉蒸
,说:“在中央苏区时,常吃到这
菜,其中以兴国的最
特
。”说着嚼着,已然斟满一杯酒,对
静一举:“
谢你和尚奎为我准备了如此佳看,
!”
会喝的人客气只是嘴上,见总理斟酒
静也为自己斟满杯。随着总理一声“
!”
总理一饮而尽,落杯时,静
随着举杯,一饮而尽。
总理如此豪,
静自然不会再有丝毫拘束,
上斟满第二杯,举起说:“都是些土产,总理太客气了。这一杯我
谢总理的光临。”
静仰面
杯,落杯时见总理微微一笑,也痛快
脆地将杯中酒一
见底。
总理夹一菜,边嚼边又斟满酒:“这次又在庐山开会,江西是东
主,尚奎和你都很辛苦。”说着,酒杯已经又举起来:“这一杯是为你们优质接待工作
谢的。”
总理稍稍一仰脖,转瞬间酒杯又空。
静不加停顿地
随
杯,并且不慌不忙地斟酒回敬:“总理到江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应该我们
谢总理。”
静一饮而尽,总理也一饮而尽。
总理吃一菜,又斟满酒:“这一杯,我代表小超大
敬你。”
总理一直称邓颖超为“小超”静略略一怔,
上明白过来,酒里有了大
的情谊,当然喝得痛快。而且,这一杯下去,更需要回敬:
“总理,我也代表尚奎同志敬你一杯。”说着,静又
了杯。总理当然也跟着痛快
杯。
敬酒的话题很多,回敬的话题自然一样多,话赶话连续不断,一阵工夫两瓶茅台全空了。
“还有酒吗?”静回忆当时情景,
觉总理酒兴正酣“你还能喝吗?”
“酒是有的,不过我不能喝了。”静解释“我不嗜酒,今天喝得太多了。”
“如果你不喝,我也不喝了,吃饭吧。”总理并不勉
,因为
静已经陪过小平、富
等同志,当然是喝过酒的了,这样喝下去
静就吃亏了。总理
慨
:“不过,我今天算是知
你的酒量了。”
“什么酒量呀?”静不明白总理试她酒量的原因。
“我在北京就听说杨尚奎的夫人很能喝酒,”总理笑着透了这次试她酒量的原因:
“你把我们的农业长廖鲁言都
醉了。对不对?”
“哎呀,总理,那可不能怪我。”静大概明白了总理跟她喝酒的原因,这是“欺侮”了国务院的
长,总理“讨公
”来了。她笑着说:“不是我主动找他喝酒的呀。”
“廖鲁言同志是长中最能喝酒的一个,竟然败在你的手下,说明你很不简单。”
总理哈哈笑声,说:“今天我就是来试一试,这一试,果然名不虚传。一个女同志,一次能喝这么多酒,确实不多见哪。”
“真的,总理,我平时是不喝酒的。”静赧额解释说“刚才是总理让我喝,才不知不觉地喝了这么多。我已经醉了。”
“醉人不说醉,说醉的其实没醉。你没有醉,我看得来。”总理放下饭碗,兴致
提议:“舞会还没有散,
舞去吧?”
“总理你先走一步吧。”静摸摸额
“我真有
呢,休息一下再去,”
总理从来不勉为其难的事,笑笑说:“那好吧,我就先走了。”
就这样,静送总理
来了。
就这样,总理对我评价静:“名不虚传。”
由于双方都没多少酒意,刚起兴便结束了,仍然说不到底能喝多少?
照总理喝酒的阶段,我们称为3个“
原现象”
第一个原现象是“自然风光”从外表看不
是喝了酒。比如总理常举行家宴,宴请中外宾客及我们工作人员。有邓大
在,他不多喝,与大家喝差不多酒。大家喝好了,他基本不逞酒意。又比如
冒之类小病,他基本不大吃药。好几次都是喊我:“何秘书,搞
酒来。”我也有了经验,逢这时就帮他拿一瓶茅台,准备一个酒杯。总理喜
用
生米作下酒菜,抓一把
生米放碟
里或桌
上垫张纸,斟一杯酒,边饮酒,边吃
生米,边继续批阅文件。有时还把脚泡在
中。三杯酒下肚,鼻
上微微有汗了,就倒
好好睡一觉。他睡眠太少,这几小时的好觉对他来说,又
了茅台酒和
泡脚,就实在是一剂最好的良药。一觉醒来,
冒症状全消,重新全力以赴地投
工作。社会上每年都要
行几次
冒,这
行
冒难免被我们工作人员传
中南海,但是很少因此传上周总理,即便偶染,他喝
酒睡个好觉就抵抗过去。基本不曾影响工作。症状轻时,甚至不用喝酒,在嘴里抿
茅台就行。好几次他被传染了,鼻
不通,连打
嚏,就对
边卫士说:“唉,不行了,今天不行了。来
儿,给我来一
儿。”卫士都明白,给他一小杯茅台,他抿在嘴里,抿一会儿鼻
就通了。夏天患了
冒,逢上宴会有冰淇淋,他总是在冰淇淋上浇
茅台,吃过就好。有
伤风就治
伤风,没有也能预防。
不少同志跟他学,冰淇淋的味也变好吃了。红军长征时,就把茅台酒当成包治百病的灵药,直到
了中南海,总理还保持了这
战争年代缺医少药时养成的习惯。关于茅台酒治病的故事,总理对斯诺对尼克松都曾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