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周惠终于下了决心,给华国锋写个条
:
华主席:好久不见你抓“四人帮”功劳不小。你现在日理万机很
忙,什么时候得空,我愿意去看看你,说几句话。
周惠
这张条装
一个信封,封面写有“叶副主席转华主席收”
信发半年,没有任何回音,便以为是石沉大海,渐渐忘却一边,却又在一九七八年初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电话,说华国锋约见。真是好事多磨。偏遇周惠重
冒卧床不起,又担心把
冒菌带
中南海,只好回话陈明情况:重
冒不宜见,怕传染华主席。
现在又过去两个月,华国锋再次约见,健神清,正好赴约。但见面之后又该谈什么粉碎“四人帮”后的日
,举国宣传颂扬华主席,是为了政治稳定,确立
心、建树权威还是一场新的造神运动?每当广播里唱
“
城的山来,
城的
”本来动听的曲调却由于歌词的更改令人起
。是因为过去与华国锋太熟而听不得这
颂词?还是他经历太多波折已经养成对此类谀倾之词的警惕和厌恶?…
他忽然又想起一年前陈云在北京医院的谈话。粉碎“四人帮”华国锋分明有功,陈云却调不须这样讲“是共产党员应该办的事”看来,他正是怕民众和某些
缘此又搞起一场新的造神运动。
他打住思路,转离开窗
。因为汽车已驶到楼下。
车沙沙,小轿车轻快地驶上长安街。周惠仰靠车椅背,两
微眯,黑森森的目光透
一
哲学家才特有的那
隽冷的思考。
右侧已是***城楼,左侧是主席纪念堂,若照直前行,便会看到那堵“西单民主墙”周惠觉得那
中枢神经被冥冥之中的手指拨动了一下,全
跟着颤动,万千念
便循着那拨动的旋律跃将起来:东边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最
象征,西边是中国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各
无政府主义、反政权秘密团
的“圣地”这一对相距两公里的对立
,现在都是北京最
引人的“旅游景观”外地来京人员,有的直奔故
,有的直奔纪念堂,也有的直奔西单墙,更多的人是“一日三游”定要将这三
地方都逛到,以
受那迎异的政治、文化氛围。
所谓西单民主墙位于西单大街东南侧,不过一堵长约二百米的灰砖墙。由于它面对宽阔的长安街,位置醒目,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北京无数张贴大字报的园地之一。一九六六年这里率先贴
“打倒刘少奇”和“打倒邓小平”的标语,到了“四·五”运动时,这里又率先贴
呼唤邓小平
山的标语和声讨“四人帮”的诗词。从一九七七年夏开始,这堵墙成为上访人员忆苦诉冤,争取公众同情支持的大字报集中地,并因此
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而
引来外国记者和联袂而来的换了便衣的警察。于是,这堵墙不但位置合适作传媒。那形成的人文环境也是
有能充分发挥传媒作用的特
。
周惠毕竟久经政治斗争考验。他对中国封建传统的认识远比西单墙下的人们来得刻,所以,他对中国建立、完善民主与法制的思考,也远比西单墙下的人们来得明确可行。
对于泽东讲“
克思加秦始皇”周惠初始总是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到了庐山会议,渐渐看到并亲
验到了可怕的消极面;再到“文化大革命”更发现是一场噩梦;粉碎“四人帮”后,痛定思痛,反思
泽东制定和
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心论》,人多好办事的《人
论》,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论,以及世界革命中心论,实在是给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和灾难
后果。由此再
一步沉思这些错误何以能在中国发生并在二十余年中受到多数人支持或容忍,便
觉到封建与迷信在这个文明古国所
有的
厚广大的基础。